“严格恪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潜心教学科研,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积极奉献社会,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夏江宝
夏江宝,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林业生态工程方面的研究。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教师团队”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林业科技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兼任中国林学会盐碱地分会、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山东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会员。山东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山东林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目前担任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蓝黄国家战略”叠加区,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带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生态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夏江宝2007年7月博士毕业后来到滨州学院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参加工作,面对该区域存在土壤盐渍化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分布广、植被结构单一和防护功能不稳定等重大生态环境难题;在实验室田家怡研究员、陆兆华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结合所在工作单位的区域地缘优势,他带领团队,长期聚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湿地等困难立地的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他和团队人员深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和退化湿地区,对困难立地退化区进行“把脉问诊”,无数次野外取样和实验室模拟研究,无数次更换方法,终于历经14年,主要研究成果在黄河三角洲“典型退化湿地植被恢复理论及关键技术”、“中重度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技术”和“再生水恢复退化盐碱类芦苇湿地关键技术”等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方面具有较大创新,主持完成的2项研究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其构建的以“水体—土壤—生物”高效配置的滨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营建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和学科优势,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湿地等区域应用示范、推广面积达3600多公顷,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背后的付出只有他和团队自己知道。他常说,在我们这样没有雄厚科研基础和深厚学术底蕴的平台上开展科学研究是极其不易的,除了认真努力,踏实肯干,我们别无捷径可走;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选择科学研究为日常生活元素,意味着没有正常的上下班时间,没有固定的周六周日,寒暑假是开展科研工作的最佳时段,对于这些应习以为常才好。
近年来,夏江宝共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及人才工程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主要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项;泰山学者人才工程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课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山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4项。
近5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EI和CSSCI共收录17篇,中科院一区SCI(TOP)期刊收录6篇。首位在“科学出版社”和“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著作2部。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21项,其中省部级奖励7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3项。授权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首位实质审查中发明专利5项;首位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1项、山东省地方标准2项。合作选育7个海棠优良品种,其中5个被审定为林木良种。
夏江宝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潜心钻研,真诚与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认真当好新时代的“大先生”,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真正实践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誓言,在滨州学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